丝绸文化的那一抹风采——古织机之经纬天地

5,664

  丝绸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先民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便开始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商、周时期,丝绸产业发展已卓有成效,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大幅提高,并产生了工艺较为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技艺。 

  丝绸文化凝聚着古代先民的勤劳和智慧,正是有古织机这样的织物工具,才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丝绸文化。

  古织机种类繁多,按照其演变历史大概可分为原始腰机、综版织机、梯架式织机,斜织机、多综多蹑织机、束综提花机(小花楼织机、大花楼织机);按照古代丝织品的不同种类又可命名为绢织机、罗织机、绫织机、漳缎织机、纱罗织机等。古织机的逐步演变,使得我国丝绸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传统风貌得到了鲜明的突现。

  原始织机结构虽然简单,只有几根木棍组成,但是仍然能够成功地织出简单布帛。它的出现不仅使原始织造技术得到重大改进,也为后世各种织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斜织机是一种带有脚踏提综装置的纺织机。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已经广泛使用。斜织机和原始织机相比,织造技术有很大突破,其中,斜织机上脚踏提综装置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较为重要的发明,它的出现不仅使织造效率和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纺纱技术的进步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多综多蹑织机起源于春秋战国前,汉代时经过技术改革,采用多综片多脚竹,能织造出较为复杂的图案,如四川的丁桥织机。苏州丝绸博物馆曾用多综多蹑织机复原了战国时期的“塔形纹锦”。

  束综提花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织机,分为小花楼织机和大花楼织机,小花楼织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汉代的四川蜀锦织机和宋代的苏州宋锦织机。大花楼织机起源于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是南京云锦织机。

  如今,织机这项古老的织物工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织机制作技艺传承人朱剑鸣先生却仍然以真挚的文化情怀和自觉的文化担当,坚守在复原古织机的这条路上。他与哥哥朱剑云先生为了复原古织机一路同行,风雨共济,走街串巷,爬山涉水,汗流浃背,精疲力竭,坚持不懈二十多年,奔赴异地他乡征集资料,寻觅遗存的古织机,进行复原。

  古织机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一架织机上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各地域民俗习惯的不同、各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及在织造技艺上的相互影响等。可以说,一架古织机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古织机的复原不仅仅是对织物工具的再造,更是为深层次的内涵演绎人们对丝绸文化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愫。

  “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正是这些不起眼的蚕宝宝创造了令人啧啧称奇的丝绸文化。苏州丝绸文化馆是一家民营丝绸博物馆,涵盖了纺织生产中从原料到产品的全部过程,展示丝绸文化历史、蚕桑养殖和缫丝技术,汇集了丰富多彩的丝绸精品,以及由朱剑鸣先生复原的古织机模型,旨在保留苏州丝府辉煌的历史记忆。

  具有神奇传说的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是国宝级文物,它薄如蝉衣,轻若无物,重量不到一两,这足以说明,在西汉时期我国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素纱襌衣”的复制采用官办古织机进行工作,是现代织机无法替代的。

  罗织机属于古织机种类之一,可织出罗织物,分为素罗织机和花罗织机。罗,质地轻薄,丝缕纤细,如烟似雾,是一种特殊的绞经织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丝织品越来越多,织物工具设备逐步走向现代化,虽然对传统织机有一种必不可少的冲击,然而有一些丝织品仍然只能用古织机进行生产。如何传承古织机制作技艺,保护丝织品的传统工艺,弘扬我国丝绸文化,是一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此刻,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心怀期待,摸索前进,依然执着在路上,他们相信古织机的未来将越来越美好。

文字/编辑:iwcs24W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