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ser Mohammad Al Hussein出生于叙利亚阿勒颇,是住在约旦的叙利亚难民,是一位阿拉伯书法艺术家。
阿拉伯书法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书法艺术实践。它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khatt(阿拉伯语:خط),Kufic是最古老的阿拉伯字母形式。
阿拉伯书法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笔和墨水。最常用的书法笔是Qalam。
阿拉伯、土耳其和伊朗的书法家常用Khamish笔,这也是一种芦苇笔,是用生长在河边的芦苇制成的。
竹笔是最古老的书法用笔之一。竹笔的边缘使书法的表现非常流畅。
...more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每当这首歌谣响起时,意味着传统的“小年”到了。从这一天开始,人们置办年货、祭灶、除尘,准备迎接新年。
山东潍坊木版年画 张运祥提供
春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日子,祭灶活动是春节的序幕。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北方通常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祭灶是小年的主要习俗之一,源于古人拜火习俗,汉代刘熙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
灶神又称灶王爷,过去,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引申为考察人间善恶。“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奉为一家之主。民间传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以降福祸。因此人们在灶王像前供奉糖瓜、糕点等,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善事,下地降吉祥”。小年祭灶仪式上,人们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在大年三十那天再“请”回来一副新的灶神像。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配有一个或两个“灶王奶奶”
山东潍坊木版年画 张运祥提供
灶神像是年画的一种,传统民间年画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制作木版年画需要绘画、雕刻、印刷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 华黎静提供
木版一般选用纹理细密、均匀、易脱胶、无裂痕的木材,常用的有梨木、水曲柳、白桃木、桦木和椴木等。刻版时按不同的颜色,分别雕刻出几种颜色的套印版,一版一色,通常要套印四、五次才能把一幅年画印好。
山东潍坊木版年画 张运祥提供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发展和雕版技术的成熟、宋代都市文化生活的发展都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清代中晚期,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木版年画产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重庆梁平、山西平阳等地。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因地域、环境和社会因素而有所不同。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 霍庆有提供
河南开封木版年画 任鹤林提供
山东潍坊木版年画 张运祥提供
灶神是民间具有代表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神灵,寄托了人们辞旧迎新、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新年时张贴年画,不仅装饰环境,还含有祝福吉祥喜庆之意。它所包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一个侧影。
清末,苏州、上海地区,图中灶君坐于定福宫正中,华黎静提供
致谢:
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霍庆有
开封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鹤林
潍坊木版年画工艺美术师张运祥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工艺美术师华黎静
...more
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wood utilization - Ideas for the future?
活动名称:木艺木趣国际研讨会暨展览会
时间地点:2011年10月19日,印度班加罗尔J N Tata多功能礼堂
演讲嘉宾:Michael Grabner
演讲题目: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wood utilization - Ideas for the future?
摘要:Much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utilization and the properties of wood as raw material began to get lost with the onset of the industrialisation. As a result old traditions of handicraft-men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properties – are disappearing nowadays. This loss of knowledge was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by a folklorist (Blau 1917) working in Bohemia. He mentioned that this knowledge starts to retreat to higher altitudes of forest lands, where the forests are the main focus of life.
Blau (1917) described, that within a single farming house 12 different wood species were found in Carinthia and even 27 in Bohemia. These findings underline the high diversity of wood utilization in former times.
By studying old books the description of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various wood species can be found. The reasons for the selection of a species are usually not given. To bridge this gap of knowledge, we started to study historical wood utilization at collections of wooden artefacts like buildings, tools, machines, household appliances, furniture and so on. The aim is to set up a database of wooden goods where a description of the artefact itself, its geographic region, age and the wood species are linked. Groups of related applications mainly defined by different requirements are formed. These requirements can be directly linked to wood properties.
First results show, that within the small region of the mountain Schneeberg, 32 different wood species including nine shrubs (mainly for highly specialised products as the rungs of a ladder) were in use.
Understanding historical wood utilization will help to use our forests more efficiently – primarily in times of shortage of wood as raw material.
关键词:Historical wood utilization, wood quality, wood identification
Michael Grabner, 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Life Sciences, BOKU Vienna, Peter Jordan Strasse 82, A-1190 Vienna, Austria.
编辑:陈瑶
...more
活动名称:木艺木趣国际研讨会暨展览会
时间地点:2011年10月19日,印度班加罗尔J N Tata多功能礼堂
演讲嘉宾:Sangeeta Gupta
演讲题目:印度木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Gupta博士是印度林业研究中心木材解剖学的首席科学家,她的研究领域包括木结构、木材质量、植物分类学和植物保护。她在木材识别方面与一些部门保持协作,包括法医、考古和古植物等研究机构,并在印度最好的材鑑調查室(Xylarium (DDw))管理热带木材。她还积极参与教学、培训并为印度的木材使用制定标准。
编辑:陈瑶
...more
活动名称:木艺木趣国际研讨会暨展览会
时间地点:2011年10月19日,印度班加罗尔J N Tata多功能礼堂
演讲嘉宾:Howard Rosen
演讲题目:美国木文化的演变
摘要: Wood Culture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area which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and social aspects of wood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study of wood culture can provide positive publicity for wood as a sustain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aterial.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there has been a rich history of forest products use since the early settlers came in the 17th century. Forest products have been a major strategic asset and are critical to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well be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US history includes trees removal for farmland and significant production of timber products, such as log homes, train trestles, fences, and bridges. The management and procurement of wood products was significantly impact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US Forest Service in 1905 under President Teddy Roosevelt. A rich history of wood culture in art, literature, poetry, and drama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the importance of forest products to the US economy.
The US is a wood oriented country, ranking third of all countries in volume of standing forest timber. Abundant forest resources and prudent forest management have allowed U.S. industry to make wood the single largest material resource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Approximately 330 million metric tons of wood is harvested annu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is by far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ial timber-producing nation. The focus of this presentation is on the rich history of wood culture in the US and the use of forest produc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Howard Rosen博士长期从事木材科学与森林产品研究,曾任职于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研究方向是阔叶材的加工利用、木材干燥、木材物理和森林生物能源。之后,他加 入了美国农业部林务局林业服务研究和开发小组执行科学任务,为美国林产品的技术发展政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Howard Rosen博士于2006年退休,现在为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的志愿研究员。他积极参与许多专业技术团体,同时也是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IUFRO)木文化 工作小组的主席(5.10.01)。
编辑:陈瑶
...more
活动名称:2012木文化国际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2年9月1日
会议地点: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报告嘉宾:苏金玲 国际木文化学会秘书长
报告摘要:International Wood Culture Society (IWCS) is a non-profit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the researc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wood culture. IWCS promotes the concept "Wood is Good" and proceeds three primary projects-Knowledge Project, the Experience Project, and the Life Project. These projec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worldwide and their reports are released as free and open access resources for the purposes of increasing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wood, human and environment, and encourag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haring the knowledge of wood and experience of wood use in life.
IWCS is currently in a continuing effort to establish an interdisciplinary platform for the exchange of ideas concerning the foundation,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s of wood culture.
In order to develop wood culture as a subject of study and method of inquiry for the next stage, multidisciplinary discussions are invited to raise the current issues and new methodologies for shaping the academic landscape and to yield systematic and integral approaches for both research and everyday life. In so doing, IWCS aims to bring to light that studying wood culture across boundaries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ood, human and environment, together moving forward to a sustainable future.
编辑:陈瑶
...more
活动名称:2012木文化国际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2年9月1日
会议地点: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报告嘉宾:黄兴球
黄兴球,男,教授,1964 年出生,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东盟学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学科为历史学。1987 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1994 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毕业,2007 年云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专注于中国南方与东南亚相关民族历史文化研究。2001 年由中国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公派到越南国家大学社会与人文科学大学语言系学习, 2003 年由亚洲研究基金( Asian ScholarshipFoundation)资助到老挝文化信息部文化研究所从事“仫佬族与老挝佬泰语族亲属与婚姻制度的比较研究”的课题研究。懂英 语、越南语、老挝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务院区域合作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10 余项,代表性著作有:《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老挝族群论》等(独、合著)著作10 部。在核心期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论文20 多篇。主编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内部刊物《东盟参考》、《东盟年度形势发展报告》、《东盟研究》(年刊)、“中国-东盟研究丛书”等学术成果多 种。
报告摘要:木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研究方法上不仅需要有林学、气象学等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参与,还需要有社 会科学的方法的参与。木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必需品,自在的、自然之木是没有文化的。木要具有文化的意义,是人为的结果,是人将自己的思想加到木上 去的结果。自然之木与文化之木是区别的。
因此,木文化所探讨的是人与木的关系,是人对木的知识累积的过程,是人利用木的过程,是人养护树木、发展树木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人所附着到木头上的印记、标识、意
念,就是木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因此,研究木文化少不了要用一些现有的社会科学的成熟的研究方法。
一、 田野调查方法。通过深度观察和访谈得到人们对木的不同运用方法的知识。
二、 文化生态学。探讨人类文化生成的地方性知识和发展的路径。
三、 历史文献学。对文化事相生成的时间性判断和价值鉴别。
四、 多学科综合交叉方法。木文化需要多学科的齐头并进,综合交叉。
总之,方法论决定木文化研究的未来之路。
编辑:陈瑶
...more
活动名称:2012木文化国际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2年9月1日
会议地点: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报告嘉宾:何长文
何长文,男,汉族,出生于1963 年7 月,吉林农安人。文学博士,教授。曾在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15年,现任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院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鉴定专家、辽宁省政府哲学社会 科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大连市民族与宗教研究基地研究员、 大连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任中国民族学会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孔子学会常务理事。2007 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百人”层次。主要从事宗教哲学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出版著作3 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与省部级基金项目5 项,在《世界宗教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学习与探索》、《中州学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多被CSSCI 收录,部分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摘编或全文收录。
报告摘要:中国古代存在着人 与树木共时伴随的生存理念,树木及其材质充实着先民的生存空间,形成了古代典型的文化景观。古先民对树木及其材质的选定与确认,不单纯是实用价值取向,还 有其潜在的宗教因素。树木及其材质不仅是先民的生存资料,更重要的是先民的信仰对象。在古老的宗教信仰层面,升华了人与树木的深切情感,构筑了人与树木共 时存在的坚固理念。人与树木形成了生命共振,体现人与自然亲和的生命状态。
关键词:宗教哲学观;共时伴随;恋木情结;生命一体化
编辑:陈瑶
...more
活动名称:2012木文化国际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2年9月1日
会议地点: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报告嘉宾:Harvey Green
Harvey Green博士现任美国东北大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历史系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国文化史和物质文化。在他的四本著作和多篇文章中探讨了美国的家 庭生活、医药和健康历史以及运动史。最近他开始着重研究人类文明中的木文化史。Harvey Green博士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在罗格斯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报告摘要:Why does wood persist in our lives? I believe it does so because wood has meaning beyond necessity, practicality and cost. Wood persists because it is a cultural material as well as a cultured material, with a long and deep history of human affect. Its symbolic presence is embodied in everything from the cross to the crossbow and the temple to the toothpick. People still build with it even though it is sometimes cheaper and more efficient to build with other materials. Wooden places of worship such as Norwegian stave churches and Maori marai, and long-surviving parts of wooden towns are valued and carefully preserved. These places are not necessarily where something “historically important” happened, but valued in large part because they are made of wood.
I believe it is the cultural power of wood-and by extension the forest-that endows it with qualities that seem to us somehow more historical and hence more real. Some conservationists argue that wood's organic qualities indicate that it should be superseded as a material and fuel, but these associations are what make wood more desirable. That these distinctions are in fact not quite so easily drawn is beside the point.
编辑:陈瑶
...more
活动名称:2012木文化国际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2年9月1日
会议地点: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报告嘉宾:王旭烽
王旭烽,女,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学院长,教授,一级作家,茶文化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毕业,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曾三次获得国家五个 一工程奖,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发表文学作品达一千多万字。其研究领域主要在茶文化学及西湖学领域,近年来出任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秘书 长及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涉足生态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
报告摘要:一个命题的提出:在史学界目前公认的人类文明进化时期的几大进程中,是否应该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之前,加入木器时代这一不可或缺的历史时期。
证据之一:我们做为历史唯物主义者,相信人类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人最初是从森林古猿开始演化而来,而森林古猿,顾名思议,便是从森林而来,从树上而 来,缘木而生;最初的演进,是从木开始的;人与动物起初的分水岭便是工具的使用;而木肯定是比石更早开始被我们的祖先使用的工具;之所以后来人们从石器开 始历史的叙述,是因为出土呈现的是石头,而非木,那是因为木的物质形态决定了它的保存方式比石要短,但不能就此证明生产工具中木器是可以缺失的;
证据之二:大量出土的文物中,依旧有着鲜明的木器痕迹或者木器遗存;这是和早期先民的生活方式离不开的,他们过着渔猎生涯,而这两种生活都绝对离不开木 质。渔离不开船,船必须是木质的,我们从世界各地的人类先祖生存方式中可以找到这样的实例:跨湖桥独木舟;河姆渡木桨等;猎也离不开木,先民们最普遍使用 的猎器是弓箭,而弓与箭都离不开木;我们一般说石器时代的典型工具,会说到石斧,比如说越,越就是一群拿着石斧的人在大地上奔走,开拓着我们的生活;但 是,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知道,离开木柄的石片是不可能被称之为斧的;无论铁斧还是石斧,都离不开木柄,各民族都是这样(以我在哈佛大学拍摄的印地安石斧为 例),这是木器时代向石器时代过渡的标志。
证据之三:人类的居住方式以木建筑为基本方式;即便是半坡文明,半地下式的建筑中,他的上 半部分,包括屋顶,离不开木头。从河姆渡文化中的杆栏式建筑中我们可知有巢氏的历史文明呈现。我国的少数民族很多都是居住在木质的房子中,如普米族的村落 多半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住木屋,屋顶盖木瓦,墙壁多用圆木重叠垛成,当地俗称“木楞房子”。房屋一般长两丈、宽一丈,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为 “擎天柱”,这是神灵所在的地方,是一家人兴衰的标志;当代美国人的住房,几乎都是木结构的。
证据之四:木,或者说森林,在衣食住行 上,无一不给人类最初的历史打下基因般的印记。衣,我们都知道树叶做衣的故事。在西方,有圣经故事中的亚当夏娃,他们是住在花园里的苹果树下的,偷吃禁果 后是用树皮树叶裹身离开伊甸园的;中国有聊斋说到仙女用芭蕉叶做棉衣的故事;食,木上生产出来的果实供人延续生命,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来源;住,以木建屋 甚至直接住在树上。唐代有个佛学大师,直接住在树上,就叫鸟巢大师;行;木车,木舟,一开始都从木开始;
证据之五:从历史的记忆中去寻找石器时代的踪迹:
1)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上,关于世界的起源,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关于金木水火土,其中的相生相克。木在这五大基本元素中,赫然在列;古语有云:“宇为 天,宙为地,森为万物”万物生生不息,木为万物之源,万物依木而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民间广为流传的“盛木为怀”的宗教情节,人类始终对 木不离不弃,是生命的依靠或是更多的钟情。
从宗教上看,佛祖是在菩提树下出生的;基督教有苹果树,耶酥是背着十字架而死的;背景是木;
2)从情感上说,人类恋木,崇尚木,珍视木,维系着不变的选择。“木者,春生之性”,指出木是生命之源,发自春天,代表着一种温存的属性。这尤其迎合了中国人的本性与性格:发于自然,内敛含蓄,体会生命之味后,最终归于自然。
这种情感其实属于全人类。近日到瓦尔登湖,感受梭罗一百多年前在森林小木屋中的感受,人类回归自己的天性中,包含着回归创世纪时期的最初记忆;
3)从审美的角度看木与人的关系;木材给人的自然感受、装饰效果是任何一种材料无法代替的,具体的形式:有形的如具有各地特色的传统或现代木建筑、木家 具、木装潢、木雕、木乐器等。无形的如人们与木、木材及木质环境相关的思想、行为和活动(如历史、文学、科教、技术、制度、经济等)。
(木雕艺术同其他雕塑艺术一样,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生。只是一开始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直到人们有了审美,木雕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其悠久历史可以追 溯到浙江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雕鱼,即是我国木雕史上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出土的木雕镇木兽,湖北云梦汉墓出土的彩雕木佣均为我国早期 木雕作品。只可惜,由于保存的手段有限,现今很难看到超过千年的木雕作品。)
4)从人类作为大自然一个种族保护自己的本能,森林成为 人类的天然避难所。(包院长从园林角度提供了一个视角,最美的景观,就在森林与草原交界的边缘)所以,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中,他将森林与平原对立了起来,用许多美好的词汇歌唱森林,并且说:上帝住在森林里。
以上这一切,可以说是人类进化时期植入的遥远记忆,是不会随着现代化的进消亡的,但正在受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需要我们共同挖掘,呈现,发扬与光大。
编辑:陈瑶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