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 Compadre——巴西东北部民间艺术工作室

Os Compadre——巴西东北部民间艺术工作室

Dec 03 2020

  北茹阿泽鲁(Juazeiro do Norte)位于巴西东北部半干旱地区的塞尔唐(sertão)内陆,因魅力牧师和精神领袖巴蒂斯塔(Padre Cícero)而闻名,还有著名的土匪头目和民间英雄 Cangaço,Lampião(19世纪末东北部有土匪现象)以及为这个地区歌唱和舞蹈的诗人、作曲家和音乐家Luis Gonzaga。     尽管以干旱和艰苦的生活方式著称,北茹阿泽鲁却一直不失神秘。其传统对现实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Os Compadre”(葡萄牙语“兄弟情”)木雕工作室是来自大众文化中心木雕师联盟,观看本视频,了解Os Compadre的木雕师是如何在木雕和民间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编辑:胡小霞

...more
藏于木中的木之花——Gary Stevens的木雕艺术

藏于木中的木之花——Gary Stevens的木雕艺术

Aug 18 2020

  Gary Stevens居住在美国加州的圣克鲁斯,自幼深受祖父影响,对木材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的木作课堂,使他开始对木材着迷,之后做木旋、做家具。目前供职在一家大型建筑公司,他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木雕作品创作上。     欣赏Gary的作品,很难把艺术家和他生活的那片土地分开。从他工作室的任何方向,几乎是伸手就能触摸到树木。他说:“我的住所对我和我的创作影响巨大。” “我对上帝在自然界中的创造感到谦卑。我喜欢在海滩上捡贝壳,喜欢近距离观察树干上生长的苔藓,喜欢看盛开的花朵。”这些自然的杰作都映现到了他的作品中。   作为现代木艺术家,他非常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他使用的材料都是以往砍伐遗留的树桩,或者是自然倒下的树木。即使是工作间外那些切好的材料,他也不会轻易动手,总是等到真正有了灵感,才会让来自大自然的树木有一个最完美的呈现。   他说,选择和计划作品需要大量时间。每一件作品,从根本上讲,如何将木材本身的自然属性和作品形式完美的结合,是他所面临的挑战。他认为他已努力以一种令人满意且非常漂亮的方式创作了自己的作品。     文字 / 照片:苏金玲 编辑:皮宁

...more
爱生活——中外艺术家走进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爱生活——中外艺术家走进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May 22 2020

  “中外艺术家走进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关爱行动,来自摩洛哥、英国、捷克、新西兰和中国等14个国家的20位优秀木艺术家齐聚一堂,与特校师生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活动秉承“爱生活”这一主题,由国际木文化学会和温州市教育局联合主办。在3天紧张有序的根雕创作活动中,艺术家们与各自的学生小助手默契配合完成了作品。这些寄予了中外艺术家们希望和祝福的作品被收藏于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见证爱心的力量。   活动同时还准备了小木旋、木偶表演和木偶绘画等DIY项目。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体验到木材文化和艺术的多元魅力。   中外艺术家们在带给孩子关爱和启迪的同时,也为他们的明天播撒下一颗种子。这次活动将成为孩子们一次难忘的记忆,带给他们追求美好未来的力量,同时也带给我们对生活更为深刻的理解。 编辑:皮宁

...more
从古巴到世界——尤里·罗梅罗的木雕

从古巴到世界——尤里·罗梅罗的木雕

May 09 2020

  除了朗姆酒、雪茄、经典的美国汽车、质朴的海滩和迷人的建筑外,古巴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更胜一筹。     受非洲和西班牙双重文化融合的影响,古巴的木雕极为多样。尽管拥有大量的本地珍贵树木,但仍面临长期的短缺。古巴艺术家已经掌握了回收利用的艺术,所有材料都可以重复使用和重塑。       木雕艺术家尤里·罗梅罗(Yuri Romero)通过他的木雕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并分享其慈悲情怀。尤里(Yuri)还是古巴工匠艺术家协会(Asociación Cubana de Artesanos Artistas)举办的哈瓦那雕塑双年展(BiennialSculpture of Havana)的捍卫者和推动者,并渴望以此涌现岛上更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拓宽他们的视野。 编辑:胡小霞

...more
克拉科夫玛利亚教堂

克拉科夫玛利亚教堂

Jul 25 2018

  克拉科夫古城中有一座著名教堂——玛利亚教堂。大教堂建于13世纪末到15世纪初,两组塔尖分别为81米和69米,堪称波兰最漂亮的哥特式建筑典范。   玛利亚教堂中的维特.斯特沃什祭坛是整个教堂最重要而又最具有特色的艺术精品,也是欧洲同类祭坛中体量最大的。祭坛长11米,宽13米,由木质框架和精美的木雕组成。外部框架用橡木打造,所有的雕刻作品选用的是椴木。祭坛的台基上雕刻的是耶稣、玛利亚和家族人物。打开祭坛,在美丽祥和的背景下,圣母在熟睡,使徒们环绕在她的身旁。在正中的上部,圣母在圣斯坦尼斯瓦夫和圣沃依切和的陪伴下加冕和升天。   两侧翼门的格子架上,分别雕刻着天使报喜、耶稣降生、三国王臣服、耶稣复活、耶稣升天、圣灵离去。   这座精美的中世纪雕刻是为纪念圣母玛利亚而建,几个世纪以来,它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赞美和惊叹。 文字:苏金玲 摄像:何玉峰 陈东明 编辑:皮 宁

...more
帕埃特——菲律宾木雕之都

帕埃特——菲律宾木雕之都

Feb 02 2018

  帕埃特(Paete)位于菲律宾风景如画的拉古纳湾沿岸,由西班牙人于1580年建立。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于2005年宣布该镇为“菲律宾木雕之都”。   在这个人口不到3万人的小镇上,有很多从事木雕行业的工匠。小镇上一代又一代人受到环境氛围的熏陶,纷纷走上木雕的道路。上世纪70-80年代是帕埃特木雕的鼎盛时期,全镇90%以上的人口都从事木雕行业,当时的雕刻以宗教故事为主。然而,随着木材砍伐禁令导致材料短缺和价格上涨,使得小镇上的年轻人不得不做出多样的选择。但是,在年轻人中仍有一些坚持着父辈的使命,潜心学习和研究木雕创作。与此同时,菲律宾开放大学已经计划在其帕埃特试验田中拿出部分土地,与工匠协会合作开发种植适宜雕刻的树木供小镇的木雕匠师使用。   编辑:陈瑶

...more
Fred Cogelow和他木头里的人物肖像

Fred Cogelow和他木头里的人物肖像

Jun 07 2017

  2016年6月,国际木文化学会受邀参加在美国中部爱荷华州Mequoketa举办的2016国际木雕大会。此时,美国知名木雕艺术家Fred Cogelow的个人作品展正于“马科基塔艺术体验中心”展览中。Fred兴致很高地驱车带着我和国际木文化学会摄像师何玉峰一起前往参观他的作品。     Fred Cogelow是美国当代公认的优秀木雕艺术家之一。他1949年出生在美国中部明尼苏达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幼年丧父,1971年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学士毕业。面对父亲留给他的木工刀具和对木雕艺术的无限渴望,29岁的他放弃了在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木雕创作中。几乎是自学成才,没有被任何学院派理论所束缚。作品类型以现实主义肖像为主,或富有个性的乡村普通人物或社会名流;或以漫画形式表达对事实的嘲讽。       Fred Cogelow非常有幽默感, 在和他聊天以及向我介绍他作品时不时地展现出美国人特有的幽默天赋。《和大汉姆用餐》是Fred 2013年完成的作品,尺寸为28"x 34" x 7",取材白胡桃木。     作品背后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很早以前一位威斯康星州的朋友请Fred为“大马戏团博物馆”雕刻马车,由此结识了大汉姆。大汉姆是巴纳姆贝利马戏团马车维修部主管,他人高大又很善良,Fred给他拍了几张照片本想用来作另一件作品的人物肖像,由于不太合适而作罢。之后,Fred有了新的思路,又去找大汉姆多次拍照。在作品中,大汉姆坐在长凳上,他背后的景物基本上都是作者想象的。有一个木制炉子,不是传统的做饭用的炉子,而是取暖炉。作品中的第二个人物是大汉姆的妈妈,Fred是在一次乡村小型葬礼上遇到老妈妈的人物原型,Fred对她说:“你是非常好的人物模特”。两周后Fred带上相机去给老妈妈拍照,老妈妈开玩笑地说:“If you shoot me, I will kill you.(如果你摄(射)我,我就杀了你。)”说完,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因为在英文中“shoot”这个词有“拍摄”和“射击”双重意思。后来,Fred只选用了老妈妈原型中的身体部位,头部造型选用了地方报纸中 “人物”里的照片。     更为有趣的是,《和大汉姆用餐》作品中大汉姆背后的装饰板上的文字写着“君主”,和画面所表现的一样,大汉姆像国王一样被老妈妈服侍。这和现实生活中大汉姆的性格特征完全相反。Fred告诉我说,如果你和大汉姆就餐,他才是那个服侍你的人。另一块小木板,是在1900-1910年间美国家庭厨房里最流行的一种粘板装饰,通常上面会写“Home,Sweet home(家,甜蜜的家)”。但在作品中,Fred在粘贴板上写道:House is not a home without mother(没有妈妈的家不成其为家)。     在作品的小餐台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串钥匙。因为大汉姆掌管马戏团马车库,这正是他的职责体现。Fred却坦率地告诉我说,他本想要做上第三把钥匙,但是很遗憾,先前没有规划得当,以致空间不足。让我无不感叹Fred的诚恳与谦虚。     在Fred作品展上,他的作品大多为半圆雕或圆雕,采用白胡桃木作为主要材料,间或也会用椴木。他的作品80%选用白胡桃木,他钟爱白胡桃木,他说是因为他能读懂白胡桃木所拥有的温暖色泽和纹理,以及它适宜雕刻的软硬度。     作品展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 “What Don't Kill Ya...”(2011),作品中97岁老公公的微笑和残疾的手指招致评论家对雕刻者能力的误解。还有“Absterman Lincolnson”(2012)作品中故意夸张林肯倾听民意的大耳朵、“Blue Collar Worker”创作者对蓝领工人的关注、作品“Albert Arnold Gore”对口是心非政客的嘲讽......每个人物都是特定的人物形象,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寻常的创作故事。他说这是他力争要做到的,而且在美国目前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做。他告诉我说,要想进步,就要对每件作品积极地、主动地创新设计。今年已68岁的Fred,每年都有4-5件大作品呈现给社会。此外,他还热心在年度木雕大会上做授课指导老师,传授木雕技艺。     木材对Fred来说是其艺术表达的最好媒介。通过这个媒介,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了鲜活的生命,他也通过这个媒介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他说他是为木雕而生,为乡村民间艺术而生。木材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可以说是人类长久以来所追寻的,也是心灵安宁最温暖的陪伴。     文字:苏金玲 图片:何玉峰 编辑:刘 菊

...more
云南甲马

云南甲马

Apr 28 2017

  甲马,与自然崇拜、本主崇拜、民俗、宗教以及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古代,甲马的使用曾经十分普遍,如今在云南一些地区仍然留存,其中以大理白族甲马最有特色,又称为“纸符”、“纸马”等。   “雕版印刷、焚烧,配一张甲马”,这是剑川县文化馆馆长杨郁生先生对甲马的三个定义。换句话说,在民间祈福、消灾、祭祀活动时焚烧的各种雕版印刷的纸符中,必须配备一张甲马,因为甲马可充当人神相通的媒介,会把祈祷者的心愿迅速地传达给神灵,故将这些印刷品总称为甲马。        在大理白族村落中,甲马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每一幅甲马都代表着一种信仰、祈求或祝福;每一幅甲马都讲述着生动、神奇的故事或传说。白族甲马纸上的祈福图案,内容也是十分丰富,除了中国古代老百姓普遍信仰的神祗、本民族特有的本主神、原始自然崇拜的神这几类,还包含各种飞禽走兽、自然山川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甲马纸的规格大多长15厘米,宽12厘米,有些还更小。它的制作方法首先要将文字和图案反写在木板上,然后进行精工雕刻,再在刻绘好的木板上刷上所需颜料,最后将刷好颜料的图案套印在纸张上。风干以后一张精美的甲马纸就完成了。   杨郁生,亦是白族版画艺术家,著有《云南甲马》一书。他曾历经云南偏僻的村落,殚精竭力地收集了近千幅濒临消失的甲马,从甲马的“历史追溯”、“宗教巡礼”、“艺术散步”等方面入手,最终完成了这本集艺术性、民俗性为一体的民间甲马研究佳作。他从民俗研究者的角度与我们分享了有关云南甲马的起源、表现形式、用途、宗教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杨春龙,白族雕刻艺术家。他向我们讲述了与甲马雕刻艺术的“邂逅”,从雕刻师的角度畅谈了对甲马的收藏、对其雕刻艺术的内心感受。     甲马文化古老又神秘,2011年11月,白族甲马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一门“活”着的艺术。  

...more
“焕然有章——刘焕章雕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焕然有章——刘焕章雕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Nov 02 2016

  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焕然有章——刘焕章雕塑艺术展”10月13日-23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此展获批由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设立的“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呈现著名雕塑家刘焕章多年来所创作的雕塑、篆刻和印纽作品近二百件。     刘焕章,1930年生,河北乐亭县人,少年时曾师从故宫篆刻名家金禹民学习印章篆刻艺术,195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留在本院雕塑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其风格“以自然朴实见长,形式概括,虚实相生,静动相谐,是中国式的体验派,自然地继承了写意的传统,追求的是似与不似之间”。     刘焕章曾先后参加北京展览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的大型雕塑创作。出版有《刘焕章雕塑选》、《刘焕章印纽集》、《刘焕章雕塑作品集》等。2004年,刘焕章获文化部颁发“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     1981年、1989年及2000年,刘焕章在中国美术馆共举办了三次展览。《少女》、《无题》、《摔跤手》等16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主要是其早年人物和动物造型作品。此次刘焕章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41件作品,不仅有刘焕章相当一段时间内表现的永恒主题——大膀圆腰、丰润巨臀、粗腿坚腹,稳重深沉的女人体,还有各种风格创新、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旧藏作品一起,构成了他艺术生涯的创作与思考、探索与成功的轨迹,也记录了一个艺术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心路。     编辑:刘菊 摄影:陈东明

...more
造梦人——飞翔的雪橇

造梦人——飞翔的雪橇

Aug 16 2016

  Bernie Willis曾是美国阿拉斯加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多年潜心钻研狗拉雪橇的制作。他告诉我们,制作雪橇只是一个开始,对雪橇进行维修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所以他决定打造更轻便和易修理的木质雪橇。失败是成功之母,Willis总是这样鼓励自己。   编辑:陈瑶

...more

Create Account



Log In Your Account